进入新时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人类健康、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工业化、城镇化、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人口老龄化等趋势也为人类健康发展持续带来挑战。面对变局,更需开创新局,从困难和挑战中突围,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亟需培养交叉复合型公共卫生与健康人才予以支撑。
公共卫生是通过组织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疾病,促进人群健康,延长健康寿命的科学和艺术。交叉科学是各大门类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以及本门类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发生的内部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利于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复杂社会问题。
积极探索创新型公共卫生与健康的复合型人才是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需要。
时代呼唤,学科趋势
设立公共卫生与健康一级学科,建立“创新型公共卫生健康卓越人才培养范式”,培养懂技术、善管理、敢创新、识大局、有情怀的交叉复合型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既是时代的呼唤,也顺应当今世界公共卫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交叉学位,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有现实紧迫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著,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及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暴露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中国近年来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影响力愈发增强,我国与外界的联系也愈加紧密。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对科技创新作出战略部署,指出“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了《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指南》,强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学科发展前沿、面向高水平人才需求、面向全球健康发展”的建设原则。
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交叉学位,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医学模式正在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健康不仅表现为没有躯体的疾病,也体现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安宁状态。保护和促进人群身心和谐发展,单独依靠医疗卫生行业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聚力。实现行业融合、知识共享、健康共促,特别需要培养交叉复合型的公共卫生与健康人才。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教育采用的主要是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前苏联模式,围绕疾病预防和五大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在医学教育体系下设立本硕博士教育项目和科学学位,但总体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从师资队伍到科研方向均来自于医学门类,师资背景相似、学科评价体系单一、学科发展趋同、培养目标往往与实际需求脱节,学生缺少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展望未来,跨越学科发展边界,推进公共卫生学科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不仅是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突破口,也是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顶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
面向需求,创新机制
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交叉科学是综合性、跨学科的产物,自身具有的互联互通的属性有利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复杂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建设交叉学科,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交叉学科的设置与管理。国家的意见和办法,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围绕公共卫生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有效促进公共卫生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稳妥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一级学科提供了指导,具化了路径。
响应国家重大需求和全球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卫健学院)诞生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之际,是清华大学响应国家重大需求和全球发展趋势,积极承担使命的历史性举措,也是应对全球重大公共健康问题而做出的及时学科响应。卫健学院将积极践行“四个面向”,打破公共卫生学院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起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使命。
创新发展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建立公共卫生与健康交叉学科需要扩大教师及科研队伍规模,创新人才队伍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教师荣誉体系,提供合理资源支持。高度重视“人才先行”战略,建立教师发展支持与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高队伍质量。
创新建设交叉学科课程体系。为了有效解决国内学院普遍存在的从业师资均来自医学门类、师资背景相似、教学目标与实际需求有待深度融合等问题,卫健学院明确提出,公共卫生与健康交叉学科建立必须改革现有教育体系,构建公共卫生健康人才培养新方式,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例如,每位学生将由不同专业老师组成的交叉学科导师小组共同指导。
自立自强,彰显创新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凝大学之精神、育国家之栋梁,清华大学自21世纪初便开始在公共卫生健康领域布局发展,多个院系持续开展公共应急管理、星球健康、环境健康等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是清华大学新百年发展建设重要战略部署之一,是学校在新时代建设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承担着服务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使命。
卫医结合,卫工结合。当前我国公共卫生工作更加强调健康因素的多元性、健康促进的社会性和健康服务的社区性,推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转变,进一步促进以人为本的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参与性健康服务体系形成。因此,设立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有利于构架新的知识结构,丰富交叉学科的知识范畴。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与预防医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将丰富公共卫生研究方法和技能,扩展传统公共卫生内涵,构建新型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知识体系,通过健康风险识别、暴露因素分析、干预应对研究,监测评估、政策评价等形成持续改善公众健康状况的闭环,为培养高端复合型公共卫生与健康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体系,构建模式。清华大学致力于建立专业型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体系,构建符合交叉学科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公共卫生与健康交叉教育理论;完善具有国内外交叉背景的优秀师资队伍,稳定人才培养规模,形成特色鲜明、体系完备、成效显著的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域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公共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新范式,建成高层次公共卫生健康领域领导者和骨干人才培养基地、跨学科卫健交叉融合研究创新平台、“健康中国”国家重大战略的新型智库、全球卫生治理和国际合作典范。
时代弄潮,勇争一流。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明确“学位授予单位要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科学规范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健全机制,细化程序,保证质量”。以此为办学方向,清华大学通过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与其他院系的深度交叉、融合发展,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交叉学科,推进增列公共卫生与健康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积极探索“创新型公共卫生健康卓越人才培养范式”,将有力的推动实现健康中国目标,服务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