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公共卫生(占比1/3)
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身心健康和效率的综合性领域性学科。有组织的社会努力包括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控制传染病、教育公众、组织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有效的社会机制等。公共卫生基于预防原则和群体视角,探索健康、疾病、危险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及各种干预措施等相关问题。主要参考书目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导论》(李立明,叶冬青,毛宗福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和《社会医学(第5版)》(李鲁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一、 公共卫生与健康的定义
了解公共卫生的发展历史,掌握公共卫生的定义及其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联系与异同,理解健康的内涵与外延,掌握测量人群健康水平的基本维度和指标(如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疾病负担等),了解公共卫生与健康的伦理原则。
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熟悉中国疾病负担的基本情况,了解全球高、中、低收入国家感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负担情况。掌握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及原则,了解感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主要危险因素、预防与控制措施、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三、医疗卫生体系、政策与经济
熟悉医疗卫生体系的定义、构成模块与分析框架;能够运用分析框架简单解读、比较代表性高收入国家(例如英国、美国、德国、新加坡等)以及中低收入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特征;了解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演变,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筹资与支付方式,以及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熟悉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医疗卫生政策分析的经典模型。
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熟悉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思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足之处。了解公共卫生法的基本原则,熟悉我国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律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了解国际公共卫生法律制度。熟悉《国际卫生条例(2005)》,了解缔约国应当满足的核心能力要求,了解确定“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程序和判断标准。
五、全球健康
掌握全球健康的定义及其多学科、跨学科特征、 “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熟悉公共卫生和健康直接相关的目标;了解全球资源分配所面临的困境,探索在应对资源分配问题时的决策思路;了解卫生援助内涵,思考卫生援助为何是一把“双刃剑”;了解卫生援助的成效评估方法与技术。
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掌握行为危险因素的定义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可以改变人的行为的有关因素。掌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和主要措施,能够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与统计(占比1/3)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域的核心学科,是探索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因素、开展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制定卫生健康政策的重要方法。统计学作为数据分析的核心工具,贯穿于流行病学研究的各个阶段,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到推断和结论。本科目将主要考查流行病学涵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研究方法、以及重点应用场景,同时注重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在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等领域的应用。主要参考书目为《流行病学(第9版)》(沈洪兵、齐秀英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和《卫生统计学(第8版)》(李晓松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A. 流行病学
一、流行病学绪论
掌握流行病学定义、研究对象、观察性研究方法、实验性研究方法。了解流行病学在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特点、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影响因素、评价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防治措施的效果、揭示疾病自然史、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以及卫生决策与评价中的应用。
二、疾病的分布
掌握疾病分布的常用测量指标(率和比、发病指标、死亡指标)、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流行、暴发)、以及疾病的“三间”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及方法。
三、病因与病因推断
掌握病因的概念、因果关系推断的基本标准。了解病因的分类及研究方法。
四、描述性研究
掌握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特点和种类;掌握现况研究的概念、目的、种类(包括普查的概念、目的、优缺点;抽样调查的概念、抽样方法、抽样误差)、常见偏倚及控制、优点和局限性。了解生态学研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优点和局限性。
五、病例对照研究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常见研究类型、研究设计与实施(包括确定研究目的、如何确定研究因素、研究对象、样本量估计等)、资料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暴露水平分布检验、OR、OR95%可信区间、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偏倚及其控制、优点与局限性。
六、队列研究
掌握队列研究的概念与基本原理、目的用途、常见研究类型、设计与实施(暴露因素的确定、暴露结局的确定、确定研究人群、样本量估计、随访和资料收集等)、资料整理与分析(率的计算与比较:累计发病率计算、标化比SMR;关联强度: RR、AR、ARP、PARP;剂量反应关系)偏倚及其控制、优点与局限性。
七、实验流行病学
掌握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常见资料的分析(相对危险度、绝对危险度、生存曲线等)。熟悉可能出现的偏倚与控制。
八、筛检与诊断试验
掌握筛检实验的概念,掌握筛检与诊断实验的相关评价指标,包括真实性评价、可靠性评价、收益。熟悉联合实验的主要方法,及对指标的影响。
九、传染病流行病学
掌握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特征、流行过程。掌握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基本概念,了解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办法,如:掌握疾病暴发调查的步骤与方法。
十、疾病监测
掌握疾病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熟悉监测系统的评价方法。了解几类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系统,以及我国目前的非传染病监测系统。了解现代技术在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十一、循证医学及系统评价
掌握循证医学概念及目的,掌握Meta分析的基本理念。
B. 统计学
一、认识数据
掌握数据类型和变量的分类,了解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数据特征常用的统计指标及其适用场景,以及通过分析常见图表形式,识别数据的整体模式和异常值。掌握如何使用散点图和相关系数等方法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了解相关与因果关系之间的差异。同时,熟悉数据的产生过程,掌握随机抽样的基本原理,了解如何避免和控制数据收集中的偏差。
二、概率与推断基础
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并熟悉常见的概率分布及其应用。理解如何通过样本推断总体特征,并掌握抽样分布的性质、特征及其在统计推断中的关键作用。熟悉统计推断的基本过程,能够进行点估计与区间估计,理解置信区间的含义,并能运用假设检验对数据进行推断和决策。
三、常用推断方法
掌握参数推断的基本方法,并根据不同的统计背景设定灵活应用这些方法进行推断和假设检验。理解方差分析的应用原理,能够分析多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并识别不同实验设计中的方差分析类型。熟悉分类变量的检验方法,掌握评估变量间关系的基本原理。了解非参数检验方法,如在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时,进行配对样本和独立样本比较的适当方法。理解回归分析的推断技术,应用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模型和多重回归处理数据中的复杂关系。
第三部分:基础与交叉学科(占比1/3)
公共卫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涵盖医学、心理学、工程学、数学、生物学、环境学、营养学、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其研究和发展依赖于不同专业背景人才的共同努力,吸引和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学生以服务于公共卫生事业,正契合学院公共卫生硕士的培养目标。鉴于考生的多元学科背景,本部分将重点考察考生的基础科学素养(如逻辑和数学)及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跨学科整合与应用能力。
考试将适度降低对专业知识记忆和掌握的要求,强调基本科学素养和能力。考题将提供必要的学科背景知识与相关概念,考生需学习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并通过分析将其应用于具体公共卫生问题。要求考生从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营养学、环境健康和法学等多学科视角,分析公共卫生问题,并提出创新的研究与干预思路。考试重点评估考生的分析、理解与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推理和数学等基本科学素养。通过多学科融合的视角,考查学生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综合能力,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的公共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