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成果 > 科研速递 > 正文
研究领域 研究成果 学术活动 健康中国研究院 中非领导力发展中心
黄存瑞教授团队最新研究发现中国过去四十年间热浪相关死亡负担增长了四倍

热浪(持续数天的高温天气)是一种普遍发生的自然灾害,可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和卫生系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其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将急剧增加。与热浪相关的健康影响是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威胁。

在气候变化与快速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变迁不断交织的风险下,中国过去四十多年间热浪归因死亡人数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空间分布特征?而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又是什么?

3C6FE



图片来自文章刊发截图


2022年5月13日,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黄存瑞课题组在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的一项题为“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Mortality Burden Attributable to Heatwaves in China, 1979-2020”的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在过去四十二年间热浪导致的死亡负担呈现出非线性快速增长的时间演变特征,以及对东部、中部地区影响更大的空间分布规律。这种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由于热浪发生频率的上升、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老龄化现象。该研究成果为公众提供了更为直观的高温健康危害信息,同时将有助于决策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研究方法


文章基于网格化气象数据,采用与健康相关的热浪定义(日最高温 ≥ 第92.5百分位数阈值且至少连续3天),识别了1979-2020年中国的热浪事件。基于热浪与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呈现北方高于南方的总体趋势,且在气候区上有同质性,按照气候区合并相对危险度值最终得到归因分值。进一步通过将热浪期间的死亡人数结合归因分值,计算出热浪相关的死亡人数。然后根据不同的疾病别、性别、年龄别进行了亚组分析,并剖析了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热浪暴露和基线死亡率等驱动因素对热浪相关死亡人数变化的相对贡献。



研究发现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全球变暖背景下的热浪频率快速上升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跨区域流动,热浪的人口暴露度显著增加。在全国范围内,每年暴露于至少一次热浪事件的总人数已经翻了一倍,从1979年的4.8亿人增加到了2020年的10.4亿人(图1),人群暴露于热浪环境并发生死亡的风险不断升高。

22765


图1. 1979年至2020年中国热浪的人口暴露度

注:a-d,过去四十年中格点水平热浪的人口暴露度。e,1979年至2020年中国热浪的人口暴露度。实线显示热浪的人口暴露度的估计值;虚线表示其线性趋势。f,2010年代与基线期(1980-2009年)相比,热浪的人口暴露度的变化。热浪的人口暴露度指每年至少暴露于一次热浪的总人数。


中国的热浪相关死亡人数呈现快速增长、非线性和极端性的时间演变特征。过去四十年间,热浪归因死亡负担增加了四倍,从1980年代的3679人上升到2010年代的15500人。另外,2010年代的归因死亡人数增速相较于1980-2009年加快了2.8倍。近年来,其极端性愈加显著,2013年、2017年、2019年的热浪归因死亡人数均超过2万人。而在区域上,归因死亡负担还呈现出强烈的空间异质性,华东和华中地区的负担更重,特别是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而华中和西南地区的增长率更大(图2)。

2B47E


图2. 1979年至2020年中国热浪归因死亡人数

注:a-d,过去四十年中格点水平热浪归因死亡人数。e,1979年至2020年中国热浪归因死亡人数。实线显示了热浪归因死亡人数的估计值;灰色区域表示95%置信区间;水平虚线显示了四个年代的年均死亡人数。f,2010年代与基线期(1980-2009年)相比,热浪归因死亡人数的变化。AD,热浪归因死亡人数。


对于不同人群的分析发现,女性、7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基础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是高温热浪环境下的脆弱人群,造成的死亡负担也更大(图3)。

29F0C



图3. 1979年至2020年不同亚组人群中的热浪归因死亡人数

注:a-c分别为不同性别、年龄别、疾病别的热浪归因死亡人数。AD,热浪归因死亡人数。


过去四十多年间,中国热浪归因死亡负担大幅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热浪发生频率的快速增加,其次是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和基线死亡率的上升。例如,从 2000 年代到 2010 年代,这四个因素分别占归因死亡变化的 40.6%、22.4%、20.8% 和 16.2%。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因素在归因死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 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期间的 10.6% 增加到此后的 15.8%,而后在 2000 年代至 2010 年代期间高达 20.8%(图4)。

24F98



图4. 1980年代至2010年代中国热浪死亡人数的驱动因素贡献分解

注:上、中、下分别为1980年代到1990年代、1990年代到2000年代、2000年代到2010年代的热浪归因死亡人数的驱动因素贡献分解,分别在区域(左)和全国水平(右)。


文章信息


链接: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mortality burden attributable to heatwaves in china, 1979-2020 - ScienceDirec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927322002006

DOI:10.1016/j.scib.2022.05.006


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