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成果 > 科研速递 > 正文
研究领域 研究成果 学术活动 健康中国研究院 中非领导力发展中心
纪思翰团队联合《柳叶刀》系列期刊,6国101位学者共创“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化与健康适应专辑”!


11月18日,《柳叶刀》(The Lancet)联合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举办“《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化与健康适应专辑”发布会,这份专辑系列经过两年多的打磨,汇聚了来自6个国家的101位国内外学者的智慧与心血,专辑共集合了来自西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中国、日本、新西兰、新加坡和越南6个国家的气候变化与健康适应报告,内容从各国国家现有的气候变化政策、独特的人口和地理结构、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和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深入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在西太平洋地区带来的健康挑战提供了一份全面而深刻的总结报告。


陈冯富珍发表视频致辞


发布会上,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创始院长、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发表视频致辞。她首先肯定了该专辑的开创性,并感谢所有参与的学者们作出的宝贵贡献。她指出,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个独特的“十字路口”,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成为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挑战。其中,气候变化对健康的深远影响可能发生在全球每个地区、每个人身上。健康适应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先发制人的行动。有效的因地制宜措施应当建立在充分的本土证据基础上,其中西太平洋地区是这一议题的焦点。本专辑关注的西太平洋地区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近19亿人口,其独特的人口和环境特点对寻求全球气候变化的解决之道而言至关重要。在作者们的努力下,本专辑通过全面总结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科学证据,为人类提供必要的健康适应措施倡议来防止未来危害的发生。她期待本次发布会学术讨论成果能够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富有成效的贡献。



蔡杰主持发布会活动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主编蔡杰在致辞中介绍了发起该专辑的初衷,她谈到:“启动这个系列的想法始于2021年11月,当时我第一次访问清华大学。从这里开始,我们建立了撰写小组,在两年的时间里进行了3次小组会议(以及大量的电子邮件讨论),讨论系列的进展,并最终在非常紧张的时间表内完成了写作和修订。尽管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但本地背景定义了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与许多其他健康挑战一样,易受影响的人群和地区最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对于这些人群/地区缺乏科学证据最终将导致他们得到更少的基于科学的政策和资源。我们需要关于气候变化和健康的本地证据来指导未来的政策制定,这也是系列中不同论文中提到的。”蔡杰主编表示,该系列于本周发布包括6篇综述文章,系统回顾了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各国在气候变化适应方面的不同进展水平,包括澳大利亚、中国、日本、新西兰、新加坡和越南。很高兴有这个系列各位作者、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公室的专家以及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观众聚集在这里,共同讨论如何建设一个气候适应的西太平洋区域。



纪思翰(John S. Ji)解读专辑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副教授纪思翰(John S. Ji)作为专辑的发起人和主导策划者。他说:“自2021年起,我与《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及多位国际专家积极沟通,我们组建起临时‘团队’,多次召开会议开展学术讨论。得益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专辑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今天正式发布。期待本专辑能够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有所帮助。” 纪思翰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来自中国的报告。报告指出:“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在推进公众健康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气候变化的脚步在全球不断加快,中国正面临着生态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导致气温上升的严峻挑战。这些不断加剧的挑战对公众健康带来深远影响。面向气候变化的‘健康适应’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采取若干适应措施,以保障公众健康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 这份来自中国的报告提出“中国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具体包括(1)加强碳中和与健康共同效益;(2)改进气温预警系统;(3)优化城市空间规划;(4)优化室内环境;(5)推进自然植被、绿色空间和空调基础设施建设;(6)提高保护弱势群体免受气候风险的公众认知;(7)发展环境工程学和健康技术;(8)加强学术界与决策部门之间的协同8项措施。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郭玉明、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副教授纪思翰、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Kim Yoonhee、新西兰奥塔加大学教授Simon Hales、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Seow Wei Jie、昆士兰大学高级讲师Dung Phung分别发表精彩的主旨演讲。


最后,由清华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教授、院长助理黄存瑞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技术官员陈梦吉展开别开生面的对谈。这一部分的讨论围绕“如何促进气候健康研究和如何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展开,为在线和线下的听众呈现了一场引人入胜的学术研讨,使整个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刻。


部分现场参会人员合影


70位线下观众和累计约6万多人次的线上观众共同见证了此次发布会活动。


与《柳叶刀》编辑面对面活动现场


当日下午,与《柳叶刀》编辑面对面活动在清华大学李文正图书馆邺架轩举行。《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 )》主编蔡杰与《柳叶刀-星球健康》高级编辑王昊昱做客,与来自清华各院系的30余名学生展开对话,针对顶尖学术期刊的审编流程以及《柳叶刀》目前感兴趣的前沿研究议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附:中国气候变化8项适应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极端天气,森林砍伐和沙尘暴,空气颗粒物、氮氧化物、臭氧等事件为中国人群的健康带来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学者们在本专辑中提出8项适应措施:


第一,加强碳中和与健康共同效益。减缓主要聚焦于长期目标,通过降低排放来遏制气候变化,但其与适应的紧密关系愈发凸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仅仅是解决气候变化根源的措施,还在短期内减轻了其影响的严重性,为适应措施的实施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与此减缓不同的是,适应主要侧重于对当前或迫近的气候影响作出即时响应,力图降低气候影响的脆弱性。实际上,有效的减缓为更为成功的适应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战略中,这两者发挥着互补而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二,改进气温预警系统。早期气温预警系统为应对极端天气至关重要。但目前基于颜色编码的预警系统在某一些地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建议采用百分数的系统来描述高温或其他极端天气事件。


第三,优化城市空间规划。有效的城市规划,包括适当的建筑布局、城市天空走廊和垂直绿化,增强了空气循环,减少了污染物,缓解了热岛效应,从而改善了当地的微气候。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减少高温引起的死亡,还有助于潜在地减少高密度地区居民的传染病。但是,这些试点城市实施的措施的有效性仍有待评估。除此之外,中国还推出“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规划”计划,旨在增强城市对自然灾害和潜在的气候变化引发的传染病的韧性。该计划战略性地分配用地、空间和设施,以适应平时和公共卫生紧急情况。证据表明,中国组织有序的医疗设施和应急避难所在减轻与灾害相关的死亡和控制重大流行病传播方面已经证明是有效的。然而,随着气候事件变得更加突发、频繁和严重,有必要根据最新的气候预警和模拟系统不断重新评估和升级这些措施。


第四,优化室内环境。在极端天气事件中,室内环境对适应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提供安全稳固的庇护所为气候变化适应做出贡献,改善公共卫生和安全。在热浪期间,室内空调提供了临时的缓解,并减少了与高温相关的疾病风险; 在极端寒冷中,室内暖气可以防止体温过低和相关风险。除此之外, 它们还能抵御飓风和洪水等极端事件。


第五,推进自然植被、绿色空间和空调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绿地可以通过为环境、社会和人类健康提供多重益处,在气候变化适应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健康研究,各国尚未提供国家级的指导。


第六,提高保护弱势群体免受气候风险的公众认知。由于特定的人群对于温度或者是其他气候变化风险因素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因此识别高温脆弱性风险较高的人口和地区对于有效的干预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对气候变化的公共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大多数人承认其原因是人类活动,这与科学界的观点一致的。


第七,发展环境工程学和健康技术。推动环境技术发展和保障公共卫生是相互紧密关联的。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未来的污染情景预计将与当前的情况有显著不同,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针对预测未来污染条件的主动型环境技术。基于这一认识,中国于2022年发布了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专项计划,作为“十四五”计划的一部分。这一国家框架明确了未来环境工程技术发展的方向。


第八,加强学术界与决策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展政府机构、研究组织、非政府组织和普通公众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将促使国家适应战略的持续协同,充分利用地区经验和专业知识。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回答针对适应政策发展的具体研究问题至关重要。解决与气候相关的健康问题需要在所有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努力,“全民健康”应该融入环境、城市规划、能源、交通和公共卫生的决策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