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动态 公告 媒体聚焦
“实现全民健康——疫情防控与心理建设共筑健康”论坛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期间顺利举行

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的暴发和蔓延让民众陷入了各种消极情绪状态。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对民众健康心理的建设刻不容缓。这不仅仅可以有效减少疫情所致各类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也会凝聚民众力量,共筑疫情防控长城,最大可能避免疫情造成的各类损失。

6月3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期间,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组织举办了“实现全民健康——疫情防控与心理建设共筑健康”分论坛。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和物质滥用司司长Devora Kestel发表主旨演讲。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院长陈冯富珍,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主任姚宏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西英俊,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赵旭东,台湾阳明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内科精神学科副教授范佩贞,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黑狗研究所副所长Samuel Harvey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黑狗研究所研究员韩瑾作为嘉宾参与主题讨论。论坛由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助理教授陈润森主持。


Devora Kestel在线发表主旨演讲


Devora Kestel在主旨演讲中,通过详实的研究数据阐述了新冠疫情在人们心理层面造成的影响,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在疫情中为恢复精神卫生服务所做的各项工作及经验,强调了这一过程中全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她表示,对于应对新冠疫情,这不仅仅是某一些人或者某一些组织的工作,是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世界卫生组织希望通过建立一套框架体系,能够将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都纳入进来,同时,世卫组织也建立了危机应对响应系统为人们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持,不断致力于推动疫情之中人们心理健康建设的各项工作和计划。


姚宏文在线发言


作为我国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设立了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姚宏文主任随后介绍了中心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基本职能,他表示,中心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打造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四梁八柱”,立足“当好参谋助手、引领行业发展、整合资源平台、提供优质服务”,通过“研究理论政策 建立标准规范;调查监测评估 心理援助支持;精神障碍防治 重点人群关注;专业技术研究 促进成果转化;防治体系建立 社会社区服务;宣传科普引领 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机构管理;开展国际交流 承担项目实施”八个路径,推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发展,提高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水平,落实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防治并重,实现社会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需求基本平衡。

讨论环节


主题讨论环节,与会嘉宾深入讨论了疫情影响下各国在疫情防控中紧急心理救援策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民群众的心理特征及相应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新技术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作用等问题。


赵旭东发言


赵旭东分享了在疫情防控中参与民众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相关文件起草和修订工作过程中的切身体会,赵旭东表示,疫情初发时期,国家卫健委就迅速启动了民众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相关文件的起草工作,他说:“这些文件对于抗疫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起到了领导作用,并且目前抗疫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还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持续不断的开展。”同时,他认为学术组织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些科普出版物的免费发放和线上传播,“这一类作品对于缓解大家的恐慌情绪,增加健康知识,配合其他科室的医生治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赵旭东说,“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咨询工作中,社交媒体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大家可以不见面,就可以获得卓有成效的帮助。”



Samuel Harve在线发言


Samuel Harvey在发言中谈到了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就此介绍了澳大利亚在保障民众心理健康方面做出的努力,包括帮助人们减少由于失业等工作上的损失而引发的一些心理问题。同时,心理服务方式由线下面诊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让患者有了更加便利的选择。



陈冯富珍发言


陈冯富珍谈到了疫情带给人们一些恐慌心理,并且对疫苗以及对于疫苗接种的犹豫。她认为我们当前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减轻人们对于疫苗的抗拒和犹豫,让人们感受到疫苗是来帮助人们的而不是一项“强制性措施”。她在发言中提出,世卫组织已将中国疫苗列入了紧急使用名单,这也证明了中国疫苗的效果,并且也将真正惠及到很多的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因为疫苗一定是一个全球的公共产品,应该惠及到全人类。同时,陈冯富珍表示,我们应该通过持续的教育民众、教育社会、教育个人,让大家知道我们在这里可以提供专业的支持帮助他们。人的健康一定是生理和心理相结合的双重健康。所以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等重要。


刘正奎(左)、西英俊(右)


作为疫情爆发后在一线参与心理援助工作的专家,西英俊从个人经历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在工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经历和思考。西英俊表示政府的支持减轻了一线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当地民众对于医务人员专业度的信任得以让工作有序地进行。刘正奎也分享了自己进行抗疫心理援助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在医务人员培训和长期发展方面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以及利用技术手段搭建更加智能化的心理服务系统的经验。刘正奎认为,新的技术对于心理咨询的普惠和精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同时,他呼吁疫情之下的心理援助工作需要长期持续进行。


在如何保障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方面,范佩贞表示,社会应该首先充分关注到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问题,并且持续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的变化,将“以人为本”作为最高的指导,不仅要针对患者,同时也要考虑到医护人员,通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方式,探索适合当地文化和情况的可行的方案。同时,她强调了保护人们隐私和建立有效的教育体系对于持续提升一线医护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


在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方面,韩瑾介绍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黑狗研究所开展工作时的经验和体会,她提到,疫情之中,一些新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技术赋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群得到帮助,例如远程指导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心理疏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建立了’一键支持系统’,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联系到专家进行心理辅导或者在有需要时提供上门的服务”。她表示,在“患者至上”的原则之下,我们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之后为其提供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同时,建立相应的“隐私保障机制”,从而让人们更好的袒露心声。此外,一些电子处方、电子开药的措施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支持无处不在”。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建设问题,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一定要根据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背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来实施有效的措施。


现场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