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动态 公告 媒体聚焦
梁万年:公共卫生体系要与社会治理体系有效协同联动


“中国公共卫生系统在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在病原学、流行病学、检验检测、措施和策略、形势研判上,对中国和世界的疫情防控,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和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1月26日,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体改司原司长梁万年在“《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评价此次新冠疫情中中国公共卫生系统发挥的作用。


他进一步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非典防控相比,整个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了大幅提升。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依然有着不能忽视的短板和不足,他认为,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医疗和公共卫生之间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中裂痕导致了我们对疫情的判断,对防控和防治效果效果的提升都有影响。


“卫生服务在遇到重大疫情的时候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这种专业的治理和整个社会、社区层面的治理,如何更进一步打通,更进一步把好的经验固化下来,这是需要我们今后强化的。”梁万年说。


为此,他建议,下一步就如何推进防治结合,医防融合应该进一步明确。同时,疾控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人,不仅仅要做群体的防控,更应该群体的防控和个体化防控有机结合。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进入构建现代公共卫生体系,这是一个兼顾当下与未来的环节,一方面随着国内本土病例的重新涌现,包括疫情又重新牵动人心,这个环节我们有防控疫情的资深人士,也有对疫苗研究的专家,相信他们会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做出判断和指引。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一些经历中做出改善,这次疫情的检验,凸显出了我国全面改善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尤其是疾病预防体系的必要性,同时也是对我国社会管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一次全面的检验。接下来让我们首先有请出一位重磅的嘉宾,他在整个防控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有请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体改司原司长梁万年司长。


梁万年: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谈谈个人的建议和想法,给我的命题是关于构建现代疾病预防公共卫生体系,我重点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抗击,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从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效。第二,谈一下公共卫生体系当前存在的主要的短板。第三,下一步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和发展有关的建议和思考。


这次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我们现在进入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全国各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特别重要的是公共卫生这个系统,不论是它的组织机构还是相关的人员,在这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疫情的研判,形势的分析,趋势的判断,策略和措施的提出,相关的建议,再到具体的科学和技术层面上,从病原的分离、鉴定到诊断试剂的研发上市、使用、质量控制,包括疫苗的研发和抗体的研发。从流行病学上来看,对疾病的自然史、疾病的各种型别的分类、疾病的传播力、致病率、毒力、主要传播途径、人群的易感状况等等,这都是公共卫生系统、公共卫生专业人士所做出的努力。


可以说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在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当中,在病原学、流行病学、检验检测、措施和策略、形势研判上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不仅是对中国的疫情防控,对世界的疫情防控,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把预防为主作为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预防为主从建国以后一直是我们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所提出来的,对于这个系统,不论从组织机构的建设上,还是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以及在政府的主导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第一。


第二,当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也暴露出我们这个系统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其实公共卫生体系是一个大的概念,广义的公共卫生体系,应该是全社会,牵扯到各个部门,甚至牵扯到每一个人,牵扯到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属于公共卫生体系的范畴,所谓的大卫生、大健康,每个人最终的追求就是要更健康。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我们的发展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其中健康是人们共同的最高的追求,这是广义的。新时期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明确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其实是倡导各行各业每一个人都要和健康有关,公共卫生广义就含了这些。


中观层面的公共卫生,很可能和卫生健康系统有关的一些部门和系统,比如农业、环境等。还有微观层面,也就是专业层面,我们常讲的卫生健康系统内部的公共卫生,通常说有八大专业公共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采供血机构、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传染病等等,但现在来看,这个公共卫生的范畴,即使在微观层面、专业层面,发现我们的医疗机构。理论上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公共卫生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当中,发现在这个系统当中有几块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怎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的传染病,怎么监测,怎么报告,怎么尽快预警,然后快速做出判断和启动适应的响应,这方面专家讨论很多,我这里就不赘述。因为这一块是需要进一步强化,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进一步技术规范和操作,再完善。这是形成共识的,这一块现在着力完善和加强。



与此同时,我以为还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公共卫生体系如何和社会治理体系有效协同和联动,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2003年非典的防控,我个人感觉最大的区别之一,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整个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比2003年有了极大的提升,专业系统干的事在专业层面上,大量的工作是落实的四方责任,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都在各司其职。无论是早期武汉的疫情防控,到后来北京的新发地,到大连,到青岛,包括最近在新疆的喀什,这个社会治理体系对疫情整个预防控制,无论是对病人的追踪管理,还是对密切接触者的管理,还是对正常医疗和生活的保障,把卫生这一块的专业医疗卫生服务,已经融入到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当中。


但是这种卫生服务在遇到重大疫情的时候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专业的治理和整个社会、社区层面的治理,如何更进一步打通,更进一步把好的经验固化下来,这是需要我们今后强化的。可能今后需要拓展的不仅仅是对传染性疾病,对慢性病的管理,对健康的管理,对健康行为的养成,这种治理机制都是特别重要的,这方面我们有了进步,但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


另外,我们在现有卫生的供给体系上,是医疗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两大供给体系,这两个体系之间的裂痕还是有的,怎么把防和治形成有效的结合,甚至融合,尤其在重大疫情防控方面,这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目前我们存在着短板和不足,医疗和公共卫生之间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我们没有完全做到。这里面的裂痕就导致了我们对疫情的判断,对防控和防治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效率都有影响。


下一步就如何推进防、治结合,医防融合应该进一步明确,比如医疗机构应该明确公共卫生是医疗机构存在的理由,医疗机构不能认为自己做了公共卫生工作是帮了政府的忙,帮了专业机构的忙,不是他们份内的事,应该明晰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把它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在医疗机构内部的组织设计,乃至收入分配、绩效考核方面,要配置相应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要让一批优秀的人做公共卫生工作,一批优秀的人就在医疗机构的前线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利于对疾病的监测、发现、报告,乃至救治。


同样,疾控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人,不仅仅要做群体的防控,更应该群体的防控和个体化防控有机结合,他要了解医院,了解医院病人的结构,要对医院有关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要和医生形成有效的团队,甚至这些机构的人员在某些地方做了一些探索,能不能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形成一个有效的联合体,在平时是打通的,战时又各司其职,而不仅仅是严格的分类,它是开个体处方,做个体的疾病诊断,我是做群体的处方,做群体的公共卫生,应该把这个界限尽量沟通起来,不能让它这么明显的分类,尤其在人员层面上要强化。


另外,要考虑在服务层面上,无论是医疗服务,还是公共卫生服务,服务的理念,服务的方式,服务的模式,都应该更进一步体现医防融合,防治结合。比如现在我们要求临床医生,见到一个病人以后,除了传统的药物和手术的处方以外,要开具健康教育处方,这就是一个有效的融合方式等等,这一块我们有很多东西要做。


第三,公共卫生系统因为是多个子系统,最早有八大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在公共卫生系统里各自的定位,同一个子系统上不同级别的公共卫生机构功能定位怎么有效区分,这需要进一步明晰。我们的医疗供给系统,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包括村卫生室,这个系统的定位是相对明晰的,而公共卫生系统在不同级别中的定位,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在不同的公共卫生的子系统当中的定位,也没有完全区分,这一块要进一步明晰,围绕这种明晰,要考虑到这个系统人力资源的核心需求,提升他们的核心能力,公共卫生系统人员的核心竞争力是他的坚持能力、分析和研判能力,是他作为一个决策机构参谋的能力,当然我们的实验室能力、现场调查能力都是核心竞争力,而不能仅仅拘泥于传统的实验室,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某一个具体的事物,一定要做好参谋,要用宏观的数据挖掘,更要使用现代化技术,比如信息技术,这块核心竞争力的塑造特别重要,以区别这类的医生和专业人员,和医院的医生是不一样的,要具备不可替代性,当然要让最优秀的人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他的薪酬待遇,他的社会地位,他的职业发展空间,都要做相应的改革和完善,能真正让最优秀的人在这个岗位上从事公共卫生工作。


我相信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一定会借助这次新冠肺炎抗击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一定会越来越好,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



已获得财经授权

原文链接:https://news.caijingmobile.com/article/detail/426268?source_id=40&share_from=weixin&from=timeline

图片来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