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动态 公告 媒体聚焦
第二届气候变化与健康交叉学科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

2023年9月8日,由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以下简称清华卫健学院)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气候变化与健康交叉学科论坛”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接待厅顺利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加强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来自国家疾控局、生态环境部、清华大学、国家气候中心、兰州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技部21世纪中心等单位的相关领导与专家出席了本届论坛。

清华卫健学院院长助理、教学办主任黄存瑞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清华卫健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国家疾控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司司长夏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为本次论坛致辞。

梁万年首先在致辞中对参会的各位专家领导表示感谢。他指出适应气候变化是降低气候风险的有效措施,已经成为各国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搭建了一个涉及气候变化、卫生应急、健康政策的多学科交流平台,加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

袁佳双在致辞中指出,随着气候变化风险的不断加剧,对早期预警系统深度和广度的需求日益增强,早期预警是减轻灾害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未来需要继续强化复合型极端气象事件和早期预警的科学研究。

夏刚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正在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加强对气候敏感疾病、高温热浪等健康风险的预警,针对性地发布极端天气的健康保健和保护的指南,继续深化多部门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蒋兆理在致辞中提出,要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公共卫生与健康系统气候韧性,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为建设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特邀报告由清华卫健学院纪思翰副教授主持。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员、科技部21世纪中心王顺兵研究员、清华卫健学院黄存瑞教授以及国家气候中心陆波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数学建模和人工智能在构建传染病预测系统中的作用”、“WRCP灯塔行动:建立面向用户的气候预测和预警系统”、“加强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科技支撑能力的思考”、“具有健康风险的气候异常事件识别和阈值确定”以及“精密监测、精准预测,气候服务助力以人为本的早期预警”的特邀报告。

黄建平院士在报告中提到,将数学建模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传染病预测系统中,就是一种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形式,也为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早期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周天军研究员以WRCP灯塔行动为背景,为大家介绍了气候变化研究国际态势的特点,如关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局地气候风险,注重多学科交叉的集成研究及其社会服务的衔接等。

王顺兵研究员在报告中提到的,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复杂健康问题,必须加强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应对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完善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是提升我国气候变化应对能力的关键环节。

黄存瑞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长期持续且多因素交织的复杂演变过程,需要结合长时间的气象及人口数据,并考虑城市化、人口流动和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充分理解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时空变化。未来,需要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

陆波研究员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早期预警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大家对预警系统有了清晰的认识。随后,针对目前研究现状,结合气候变化指南,他表示气候变化备灾和响应能力不仅仅是业务工作,更需要科技的支撑。未来,需要提升预防能力、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和应对的公众意识。

特邀报告结束后,蔡闻佳教授、黄弘教授、詹承豫教授、董金玮研究员、贾娜研究员、刘珏研究员、张弛教授等多位来自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大气科学、地理科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等学科专家学者进行了圆桌讨论。讨论专家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对当下公众普遍关心的气候变化相关问题,都做出了正面的回应,有效推进气候变化和健康领域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增进公众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科学认识。多学科思想的碰撞、深化了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理解,同时也启发了对气候变化应对的重新思考。

最后,清华卫健学院黄存瑞教授进行总结,他表示,本次论坛极大促进了气候变化和健康领域的学术交流,也必将能够深化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互鉴、发展,从而实现将学科交叉融合,赋能于我国的气候变化应对工作。

未来,为了尽快实现我国气候变化领域的主动适应、科学适应、系统适应、协同适应,未来还希望继续加强合作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继续推动气候变化与健康学科交叉论坛的举办,共同引领气候变化风险的科学应对。